【读书笔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Published on 2023 - 11 - 04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点评

---> 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不会有太多的大风大浪,不会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体验到的和经历过的事毕竟有限。即使是最杰出的小说家,想象力也只能在经验的边界里飞翔。因此,人性的侧面在现实中表现得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里,人性却有机会表现它平庸生活中难得展示的一面。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非同寻常的诱惑与考验、传奇般的危机和奇遇。

---> 历史的惯性:朱元璋

朱五四

陈二娘

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孟轲奔走各国,大声宣扬他的政治主张。而他自视为完美的政治目标,不过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夸饰他的政治理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按理说,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应该能生活得很舒适。然而,人口压力、频繁的灾害和贪婪的专制统治取消了中国人舒适生活的权利。由于中国人独特的生育观,中国的人口密度一直大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季风性气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候,广袤的大地上局部灾害无年不有。中国官僚体系的庞大举世无匹,使官僚队伍吞噬了大量社会财富。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贫困化。

“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美]查尔斯·K·威尔伯)

“农民的贫困和无知,使人惊讶……吃不饱饭却终日不停地劳动,三十到四十岁上就死去,是很平常的事情。做苦工是一个人从小到老的命运……他们光着身子睡在炕上,盖的是爬满虱子的破布。几乎家家都用鸦片来麻痹自己。几乎每个儿童都长寄生虫,患有胃病、佝偻病和可怕的皮肤病。”(《延安日记》)

《明史》含蓄地称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

《大宋宣和遗事》

终其一生,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农民思维方式的牢牢制约。我们在他的治国大政方针里,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淮河南岸那个小村庄的贫困文化的精神印记。

基于乡村生活经验,洪武皇帝的治国理念中表现出强烈的静态取向。他治理帝国的基本倾向就是把帝国的运转方式固定化,使整个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
--->解释: 闭关锁国,修筑长城。

基于乡村生活经验,洪武皇帝的治国理念中表现出强烈的静态取向。他治理帝国的基本倾向就是把帝国的运转方式固定化,使整个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

短视的实惠观是孤庄村生活在朱元璋身上打下第二个深刻的印记。底层文化是饥饿的产物,实用主义是它的核心,占有和保存那点为数不多的生存资源吸引了农民们的全部注意力。
--->解释: 抑制商业和金融,恢复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

短视的实惠观是孤庄村生活在朱元璋身上打下第二个深刻的印记。底层文化是饥饿的产物,实用主义是它的核心,占有和保存那点为数不多的生存资源吸引了农民们的全部注意力。

第三个影响是强烈的亲族观念。
--->解释: 轻待官员,废养皇族。

第三个影响是强烈的亲族观念。

由于催工过紧,劳役太重,工匠们不堪忍受,他们在皇宫建筑里埋下木头小人,用“厌胜法”表示愤怒。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把数万工匠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掉,衣锦还乡的计划因此不得不落空。

---> 初生鳞甲

现在,朱家只剩下重八和他的二哥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小儿女。

地主刘德

刘德的胞兄刘继祖

汪大娘

艰苦的流浪生活就此开始了。

《武林旧事》

“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光辉灿烂的数千年历史中,那些丰功峻德的历代开国皇帝,除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和北魏、隋、唐等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开国皇帝以外,几乎都是出身江湖。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汉高祖

刘邦的本家刘备

南朝的第一个开国皇帝刘裕

前蜀皇帝王建

吴越王钱鏐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流氓是皇帝的蛹。

中国的顺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物种。中国历朝农民是被无数条绳索牢牢捆缚在土地上的。各级官僚的层层控制、宗族制度的严密约束、乡规民约的不断教化,以及除土地之外没有谋生的空间,逼得农民如同树木一样,生长在土地上,每年结出果实,供官府摘取。而历朝不断进化的愚民统治,使他们目光短浅、头脑封闭、因循守旧。他们怕皇帝,怕官吏,怕暴力,怕鬼神,他们什么都怕。他们没有进取精神,总是被动承受命运。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西方观察家们对那时中国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人在任何不合理的现象面前都选择了忍耐。

[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

所以,刘邦看到读书人戴着端正的帽子,就忍不住要恶作剧,叫人取下来,往里撒尿。
--->解释: 读书人郦食其想要求见刘邦,刘邦的门客告诉他,沛公不喜欢儒生,并举了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例子,意在奉劝郦食其不要以儒生身份拜访刘邦。

---> 练就帝王心

清人赵翼对朱元璋的评价被许多人认为十分准确:“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终其一生,朱元璋始终把元朝入主中国、享受汉人膏血视为“奉天承运”,“顺天应人”,理所当然。他说:“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

《剑桥中国明代史》

大地主郭子兴

《与元臣秃鲁书》

干女儿马氏

定远张家堡有一支三千人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以他极高的天分,树立了一个“以术驭人”的典型例子。

韩林儿“大宋皇帝”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俘虏了陈兆先军三万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赏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为了征服军心,朱从俘军中挑出五百名精壮,说要安排给他们特殊任务。这些人不知道朱给他们什么任务,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亲兵撤走,让这五百人做自己的大帐侍卫。自己钻进帐篷,脱下战甲,倒头就睡。这五百人感动不已,从此死心塌地效忠朱元璋,三万六千俘虏也由此军心安定,很快成了朱军的主力。

朱亮祖

朱元璋的军事生涯,主要是在与周围的汉人武装自相残杀,他不肯为抗元大业做多少贡献,在抗元战争的最关键时刻,他看到形势对义军不利,竟然两次派人送重礼给元军,准备投降元朝,夹击义军。

吴晗《朱元璋传》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大关节点:一是离开江淮,渡江攻占集庆(今南京),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了独立称雄的基础。二是东征西讨,次序正确地分别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三是南略北伐,稳扎稳打地消灭北元。

在毛泽东最佩服的古代军事家中,朱元璋排名第二。毛泽东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老子》《论语》《菜根谭》《增广贤文》《厚黑学》

第一点是重视军纪,善于打造“仁义之师”的品牌。

“棒胡”“韩法师”“芝麻李”“金花小姐”

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占和州之后,手下军人照老例烧杀抢掠。朱元璋召集手下大小头目,郑重宣布:“城破之后兄弟们都抢了不少女人。我规定,以后只许抢没结婚的少女,那些结了婚的,一律给我放回去!”(参阅《皇朝本纪》)

与普通武夫不同的第二点,是朱元璋对书籍的兴趣和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清初谈迁《国榷》说:“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浏览神解,手撰书檄,注射简峭,文士顾不及也。”

刘基、宋濂、朱升

第三个不同点是朱元璋的“谨慎”。他最突出的军事个性是“持重”。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建大事者,必勤远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篑土可成,江湖之广,由勺水所积,天下之大,岂一日可定也?自古帝王之兴,皆上察天运,下顺民心,从容待成,曷尝急遽?”

军事思维是在恶性竞争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如学者吴兴明先生所言:军事谋略的出发点是“在人生在世的多重关系中它取定人人关系,在人人之间的诸多关系中它取定利害关系,在利害关系的协同与争斗的双向关系中它又进而只取定争斗关系”。所谓“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就是军事思维的典型表现。

深文周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使用特务的将领之一,他对驾驭特务很有经验。早在天下未定之时,他派卫士何必聚到江西袁州(今宜春)侦察敌情,何必聚回来向他汇报后,他不相信,问:“汝到袁州有何为记?”何答:“欧平章门有二石狮,吾断其尾尖。”后来攻占袁州后,他还专门检查此事,检查属实后才放心。

《国初事迹》

老儒钱宰

大将胡大海

儿子胡三舍

义子、亲侄朱文正

驸马都尉欧阳伦

《大诰》

---> 龙椅上的农民

父亲朱五四被尊为仁祖淳皇帝,母亲陈二娘被尊为淳皇后。

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朱元璋是何时背叛了农民,成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言人。

清人邹潘在《天潢玉牒》

归结几千年来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的社会理想,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在他们的理想社会里,必须有一个严厉、公正、说一不二的明君,高高在上,杀伐决断,慷慨地向农民身上泼洒阳光雨露。

第二,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

第三,作为平均主义的补充,这个社会又应该等级鲜明。

第四,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除了害怕天灾之外,最害怕无非三种人:一种是贪官污吏层层盘剥,一种是豪强大户以强凌弱,一种是地痞流氓为非作歹。

翻阅厚厚的中国历史,朱元璋总结出,王朝灭亡的诱因不外是两个:一个是帝王大权旁落,王朝轻易为权臣、外戚、太监所倾覆;另一个是土地兼并与政治腐败联手,导致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官逼民反。

针对第一个诱因,他以历朝帝王所不及的魄力,大刀阔斧进行了政治改革:废除丞相和大都督这文武两个最高职务,把丞相权力一分为六,分给六部;把大都督权力一分为五,成立五军都督府,并且从制度上让各个权力部门相互牵制,谁也不能单独对皇权构成丝毫威胁。

为了帝国的根本利益,他必须严厉打击地主阶级与官僚阶层。基于这个思路,大明王朝初期呈现出“三明治式”治理方式,皇帝与底层农民联起手来,共同挤压社会中间阶层即地主和官员的生存空间,由此开创了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奇景观。

不傻不苶

被起义农民推上皇位的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新帝国内严厉打击地主阶级。

第一个借口是“徙富室以实京师”。

第二个办法是制造冤案,发动百姓诬告陷害地主,以此抄没他们的财产。

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明人吴宽说江南“一时富室或徙或死,声销景灭,荡然无存”。明人贝琼也说,当时三吴地区的大户,“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无锡华宗寿

长洲朱士清

乌溪大姓赵惠卿

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本质上的区别是组织方式的区别。西方社会的统治者的权力总是或多或少产生于契约关系。在封建时代的君主制下,国王只能对他的直属附庸的封地享有契约规定的某些权利。

而当古代中国人群聚之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明上下”“辨尊卑”。

学者林沄曾对“王”字的起源做过专门研究,发现“王”字本是斧钺之形,是杀伐的象征。而“臣”字的本义是奴隶。它的字形是一个卑躬屈膝的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臣,像屈服之形也。”伪孔安国《传》讲:“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唐人孔颖达疏《礼记》也说:“臣,谓征伐所获民虏也。”

政府与他统治下的人民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从这样一个词,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古代中国称统治人民曰“牧”。《淮南子》直截了当地说:“夫牧民者,犹蓄禽兽也。”

商王盘庚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掌握帝国的最高权力,便可以对天下一切人随意“生之、任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

清人薛允升因云:“唐律于官员有犯除名官当,免官免所居官,委曲详备,其优待群僚之意溢于言外。明律一概删去,古谊亡矣!”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民间传说,当时为防止人们半路逃归,每登记一人,在脚小趾上划一小口,所以山西移民皆为小趾重甲;长绳捆绑,押解上路,由此人们都养成了背手的习惯;连小便都要报告长官,由军人解开手,才能行事,所以华北各地,都把上厕所叫作解手。

河南偃师县《滑氏溯源》一文谈道:“人们传说山西迁民,唯不迁洪洞,所以人们都纷纷逃聚洪洞。不料上面骤然行文,独迁洪洞……”

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南昌筷子巷和朱市巷

“厌胜事件”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 二、构建乌托邦

朱元璋的经济措施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度的计划性。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赋役部》)《永春县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乌托邦之梦,而中国人追求“天下一家”的历史尤其源远流长。从《礼记·礼运篇》到《大同书》,中国人乌托邦之梦的集体主义、平均主义思想之强烈与连贯为世界历史所仅见。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里,规划设计帝国人民的生活是专制君主应有的权利,《周礼》反复说:“唯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明初才子解缙曾经给他提供了一份乡村乌托邦的完美图画。在《献太平十策》中,解缙根据《周礼》的记载提出,以每两百家编为一“里”,住在一起。每“里”在村子当中建一个乡村会所,推选年高有德的老人坐在会所里,管理大家庭的事务。会所两边设立学校,八岁以上的儿童都在这里学习洒扫应对、日常劳作,及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以上学习《诗》《书》等儒家经典。成年男子早晨都出工耕作私田或公田,晚间饭后都去学校学习道德和礼仪。学校后面设妇女活动室,妇女们相聚在这里从事纺织缝纫女工。

《太阳城》

《教民榜文》

理想社会里,每个集体都应该充满互助精神。

我一直怀疑,今天让人头痛不已的“随礼风”起源于朱元璋。

“乡饮酒礼”

互助社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名言,使得儒家被认定为中国平均主义思想的代表。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损有余而补不足”,墨子呼吁“兼相爱,交相利”,“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大同书》、孙中山“平均地权”

法家提倡“一教”

黄老学派的《十大经·成法》

那个提倡兼爱的墨子,比任何人都崇尚思想一致。他的政治原则是“尚同”。

“钜子”

《墨子·尚同·上》

中国人对大同理想并没有停留在幻想阶段,不止一个封建帝王试图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大同实践。在朱元璋之前,王莽的实践最为先锋,失败得也最为彻底。

---> 三、结网的蜘蛛

朱元璋采用“草格子固沙法”,用一道道诏令来固化社会。

山陬海隅

下面就是明朝一份户口本上的内容:

四至
--->解释: 地籍上每宗地四邻的名称。

下面是一块地的土地产权证登记内容:

“路引”

府军卫千户虞让子

龙江卫指挥伏颙与本卫小旗姚晏保

《大诰续编·再明游食第六》

《大诰续编·互知丁业第三》

《授职到任须知》

黑格尔认为,朱元璋式专制的缺点在于,只有皇帝一个人对整个帝国的前途命运负责,其他人都缺乏责任心。皇帝必须担任这个庞大帝国的那个不断行动、永远警醒和自然活泼的“灵魂”。“假如皇帝的个性竟不是上述的那一流——就是,彻底地、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的威仪而又充满了精力的——那么,一切都将废弛,政府全部解体,变成麻木不仁的状态,因为除了天子的监督、审查以外,就没有其他合法权力或者机关的存在。政府官吏的尽职,并非出于他们自己的良知或者他们自己的荣誉心,而是一种外界的命令和严厉的制裁,政府就靠这个来维持它自己。”
这就是专制政体的弱点,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皇明祖训》

《明史·诸王传》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其他古老文明都被历史的云谲波诡一遍遍涂改得面目全非,只有中国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冲刷,而基本格局丝毫不改。
这一事实,在中国人看来,是中国文明生命力强大,继继绳绳,与天咸休。在西方人看来,却是极其悲惨和可怕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僵化状态。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它之所以能活着只是因为它已经僵化了”。(汤因比《历史研究》)

孟德斯鸠说,专制制度是大一统的中国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迅速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相容的”。

“产权”决定治理方式。

英人穆勒认为,个性自由和专制统治的斗争,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盛衰和浮沉。伴随着个性的舒展,人类生活也就变得丰富、多样、生气勃勃。这一过程还加强着那条把每个人和本民族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因为这个过程将一个民族也变得大大地更加值得个人来做其成员。相应于每人个性的发展,每人也变得对于自己更有价值,因而对于他人也能够更有价值。他在自己的存在上有了更大程度的生命的充实,而当单位中有了更多的生命时,由单位组成的群体中自然也有了更多的生命。反之,压抑人的个性,使个人消失在人群之中,这种社会埋下了专制的因子。在那里,人类生活必会变成一池死水,首创性极度缺乏。人心的这种低下状态又导致平凡的统治,平庸、落后的民族便将出现。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僵化状态充满了恐惧。在部分西方哲学家眼里,中国的停滞绝对不是什么光荣和成熟,而是一种极端的罪恶和丑陋。在他们的语言里,厌恶之态溢于言表。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把中国比喻成一具僵尸:“这个帝国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画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英人比万说:“为了避免中国的命运,欧洲付出了一千年野蛮生活的代价。”这个代价在他们看来是值得的:“我认为我们的危险并不是无政府状态,而是独裁。”(引自《历史研究》)

贵溪县读书人夏伯启叔侄二人

《大诰三编·秀才剁指第十》

《大诰·民知福不报》

有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在街道上听到一老年妇女和人说话,提到他时,不称“皇上”而称“老头”。朱元璋认为这是不满自己统治的表现,回宫后,令五城兵马司把老妇居住的街区都杀光了,并且说:“张士诚占据东南,当地人如今还叫他‘张王’。我做了皇帝,百姓居然叫我‘老头’,真叫人活活气杀。”

在他的一怒之下,诸如勋臣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和工部尚书薛祥等,许多高级官僚都在皇宫的地板上被活活打死。

《大诰武臣·储钦等擅收军役第七》

淮安卫指挥储钦

《监工卖囚第二十六》

千户郭成

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范文程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一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受到毛泽东赞成的很少,大概只有两个:第一个是秦始皇,第二个就是明太祖。五十多年前,新中国成立,吴晗到西柏坡向他请示对朱元璋的评价。毛泽东就指出,吴晗对朱元璋的批评过当,因为朱元璋的所作所为都是巩固政权之所需。

---> 四、思维格式化

吴晗那部文笔生动的《朱元璋传》

基于皇权无限的逻辑,洪武政府是典型的“全智全能政府”(Omnipotent government)。朱元璋和他的臣下不仅仅要实现“镇压之权”(林彪对“政权”的解释),还认为自己是正义与公理的代表,有权为老百姓规定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乃至审美情趣。

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式》《大明礼制》

一是规定了帝国百姓如何穿衣戴帽。

二是规定了帝国各级人士的居住面积。

三是规定了一些生活细节。

《左传》云:“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登仕郎”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帝国各乡各里都在村头街尾建造两个亭子,一个叫作“申明亭”,一个叫作“旌善亭”。前者是召集全村百姓来深入学习皇帝谕旨的地方,后者则类似今天的光荣榜,用于表扬各村各乡涌现出的好人好事。

“耆民”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中国的经典里说,官员对百姓,负有三种责任:“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作之君”,即人群中的头羊;“作之亲”,则是百姓的父母;“作之师”,则说明领导人还要负责做民众的老师,引导人民向善。

各级学校的功课,都是由皇帝直接指定的,内容是《御制大诰》(即皇帝语录)、《大明律令》(即刑法),此外还有四书五经和《说苑》。皇帝规定:监生每日写字一幅,每三天背下《大诰》一百字,《本经》一百字,四书一百字。每个月作文六篇。

功课似乎不重,可校规倒是有点怕人。校规一共五十六款。

第一任国监祭酒宋讷

学生赵麟

悬赵麟头颅的这竿子一直竖了一百六十余年,才被撤去。

“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重轻”

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中国人这里根本不是问题,用“只要……就”的公式,就可以“小葱拌豆腐”似的轻松解决。

“一刀切”的结局必然是“一风吹”。

嘉靖年间淳安县知县海瑞、隆庆万历之际惠安县知县叶春及等曾晓谕老人

“黔首”

许多我们自以为的伟大发明,实际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是对古人无意识的重复。

“明白卡”

今天以标语牌形式树立于每个小区的家庭美德规范

“文化大革命”

众所周知,“文革”的一个重要起因是毛泽东“憎恶和希望粉碎官僚机器”。

戴煌在《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

《杨尚昆日记》中的记载证实了戴煌的话。四清运动中,青海省领导王昭对下去调查的杨汇报说,青海县级干部543名,其中有经济问题的占49%。

河清海晏

苏州知府陈宁

《大诰三编》

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数次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如洪武四年(1371年)甄别天下官吏,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声势都极浩大。

他的秘书代他做的《大诰后序》

大诰三编·民拿害民该吏第三十四中

“鉴此非为,格心从化”

《大诰武臣》

指挥李源

梅镇抚

《大诰三编· 递送潘富第十八》

潘富

豪民赵真、胜奴

《大诰续编·申明五常第一》

曰《大诰》,一曰《续编》
--->解释: 还有一本秘书代笔写的后续。

曰《大诰》,一曰《续编》

《大诰三编·民拿害民该吏第三十四》

《大诰初编》

《大诰初编·耆民奏有司善恶第四十五》

《大诰初编·积年民害逃回第五十五》

赋予卑贱的农民以不经任何法律程序,直接纠拿官吏的权力,这在中国政治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一号召再一次证明这个通过农民起义登上皇位的皇帝对农民理想的某种忠诚。

“激进主义”在中国这个“中庸”大国里有着十分深厚的土壤。

性格中天生的“狂暴”与乡村视野中天然形成的“泛道德主义”倾向与“权力万能”幻象合流,造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象:皇帝坐在九重之上,伸出手来在最底的草根阶层里放了一把火,异想天开地希望用局部的“无政府主义”这把烈火来彻底烧毁官僚主义的土壤。在高处不胜寒的权力之巅,曾经最精明的智者变成了最缺乏现实感的狂人。

贪官韦栋

常熟县百姓陈寿六

恶劣吏员顾英

《大诰续编·如诰擒恶受赏第十》

北平布政司永平府滦州乐亭县主簿汪铎

高年有德耆民赵罕辰

何波

害民工房吏张进

《大诰三编·县官求免于民第十七》

他不仅动用刑狱,严加惩处,而且还法外加刑。罪行严重的,处以墨面文身、挑筋、挑膝盖、剁指、断手、刖足、刷洗、称竿、抽肠、阉割为奴、斩趾枷令、常枷号令、枭首、凌迟、全家抄没发配远方为奴、族诛等各种非刑。

据说,皇帝每天上朝,如果把玉带高高地贴在胸前,这一天杀的人就少一些;如果把玉带低低地按在肚皮下面,这一天准得大杀一批,官员就吓得面如土色。

“以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多不乐仕进”

监察部副部长左佥都御史严德珉

济宁知府方克勤

户部尚书滕德懋

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洛克曾针对君主专制制度与腐败的关系说:“谁认为绝对权力能纯洁人们的气质和纠正人性的劣根性,只要读一下当代或其他任何时代的历史,就会相信适得其反。”

《御制大明律序》

弘治朝的大臣陆容

---> 权力的奥秘:朱棣

其实马皇后终生不育,从来就没有过所谓嫡子。

在登基之后,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的嫡子地位,报答高皇后的生养之恩,耗巨资修建了大报恩寺,但是,寺内正殿中供奉的却是他的生母贡妃。

从很小时候起,朱棣就明白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定要用最美的品德来装饰自己,用最坏的打算来揣测别人。

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大宋之后,已经完全成了一条死狗,处处小心谨慎,宋太宗也甘冒留下千秋骂名的危险,毅然毒杀了他。而古来第一明君唐太宗做得更加彻底,这个无时不以仁义自命的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毫不手软地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

蒙古纳哈出

晋王朱棡

平章乃儿不花

齐泰和黄子澄

周、湘、齐、代、岷

“一位机敏的君主从来不乏正当理由使他的背信弃义显得冠冕堂皇。”([意]马基雅维里语)

耿炳文

燕军的战斗力来源于三个方面:一个是燕军都是北人,且与蒙古铁骑周旋多年,习于战争。

二是燕王对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发布公告,反复阐述自己起兵的正义性。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朱棣平素以“义气王爷”自居,特别重感情,深得部下爱戴。

守将赵清

《周官》

铁铉和盛庸

原来的护卫千户朱能封为成国公,小小的指挥佥事张玉被追封为荣国公,两人俱“三世赠王”,这是一个大臣所能得到的最高封赏。

例如,“保定运砖石妇女,每名赏钞一百贯,绢一匹,棉花三斤”。连一个小小的船工,朱棣也念念不忘。渡江之时,为他开船的船工是周小二,仅仅为他服务了不到一个时辰,然而他特命“擢上海县民周小二为巡检,赐彩帛二表里,钞百锭,蠲其徭赋三年”。

盛怒之下,平素一副笑面的朱棣露出了不为人知的狰狞一面。

黄子澄

铁铉

建文的礼部尚书陈迪

方孝孺

“瓜蔓抄”

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十一,教坊司的官员在皇宫右顺门口禀奏:齐泰的一个姐姐,两个外甥媳妇,加上黄子澄的妹妹,四个妇人,平均每天被二十条汉子轮奸。“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夕)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个三岁的女儿。”朱棣闻听,依由之,说道:“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

在他的眼里,世人只分为可利用的和不可利用的两种,事物只分为有利于自己和不利于自己的两类。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在他心中还不如草芥。

后人李清《南渡录》说:“靖难以正气渐削,故酿为今日(明亡之日)狯猾之徒屈膝拜伪。”

如果朱棣读到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他一定会拊掌大笑,感叹英雄所见略同。马基雅维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君主进行斗争必须既像人又像兽”,“如有必要,君主应随时抛弃传统道德”,理由是“令人畏惧要比受人爱戴更安全”。

李景隆

正如马氏所说,人民宁肯辜负一个自己爱戴的人,也不会违背一个自己畏惧的人。

权力的奥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如马基雅维里所说:“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君主必须学会用权而不仁,但要明白何时当仁,何时不仁。”“如有必要,君主应随时抛弃传统道德。然而,只要有可能,他还是应当恪守正道。”

正像马基雅维里所说:“要在人们目睹其面、耳闻其言的时候,表现得那么仁慈,那么诚挚,那么正直,那么人道,那么虔诚。”这正是朱棣所擅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政治就是演戏。”

台阁派

“君主应该自己施恩,让别人代为受过”,马基雅维里的这句名言被朱棣运用得出神入化。永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横行的时代,纪纲、陈瑛、郑赐,都成为二十四史中酷吏的典型。

梅殷

妹妹宁国公主

篡位者往往是大有作为的君主。他们通常比那些名正言顺的帝王更勤劳、更努力、更自我节制,竭尽全力建功立业,以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皇位。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都是如此。
--->解释: 雍正???

马基雅维里说:伟大的君主“总是这样,干完一件大事便又筹划另一件大事,让臣民应接不暇,不知所终,每当看到结果则又目瞪口呆。这些行动一个接着一个,此一行动和下一行动之间不留一点空隙,人民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能被利用来反对他”。

---> 偏执症患者:海瑞

“狷介”

“笔架先生”

直接领导、延平府视学

道员、学宪、按院

王莽、王安石、蒋介石、胡适

海瑞在《乞终养疏》中说:“母之待臣,虽年当强壮,日夕相依,不殊襁褓。”

《孝经》《尚书》《中庸》

《规士文》

《严师教戒》

海瑞一上任,就命师爷把淳安县政府成员的常例收入列出来看,其中在县令一项下是这样写的:

这样合计起来,一个知县即使不贪污不受贿,每年的常例收入也有两千两,折合人民币现值四十万元,帝国俸禄真可以“基本不用”了。

弘文馆学士罗复仁

吴晗《朱元璋传》

明朝的著名清官轩

秦纮

抽肠、刷洗、锡蛇游

王升、王兴宗、陶垕仲、隋斌、王平

《彰善榜》《圣政记》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种缺乏自省精神的文化。在这样一个封闭完足的文化体系包围下,一切都有现成的正统解释,人们已经丧失了建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释: ???精神美帝走狗

《周书》

同僚的讥笑、排挤、不合作,乡绅们的抵制、咒骂、上访甚至死亡威胁,这些都不算,就是在家里,母亲、妻子、亲戚也整日抱怨不已,虽然不敢明着指责他,但起码不给他好脸色看。
--->解释: 这个作者是个傻逼吧?

都御史鄢懋卿

于是三年知县任满,吏部预备提升海瑞任浙江嘉兴府通判。

御史袁淳

江西兴国知县

海瑞因“工作出色”,升为户部主事,级别为正六品。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任户部主事一年后,海瑞上了那道使他留名千载的“骂皇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宫婢之变”

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宦官黄锦

《明史·海瑞传》

旧时代的士人对皇帝,真有一种如夫如父的感觉。忠君观念的进一步演化,变成了中国士人特有的恋君情结。“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其心理真像失恋的状态。而孟子则认为恋君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人小的时候,爱自己的父母;长大了,则爱女人;而入仕之后,就会爱君主,如果君主没有注意到自己,就会因单相思而受煎熬,是所谓“热中”。

大理寺左丞

在海瑞的身体里,在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体里,总是汹涌着激进主义的热血。他们总是认为,有那么一种终极真理,可以解释整个宇宙,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你找到了这种真理,坚定不移,大刀阔斧,就可以粉碎一个旧世界,换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世界。所以,他们做起事来,总是那么唯我正确,总是那么激烈绝对,总是那么一步不退,总是那么缺乏建设性空间。而他们的失败,也总是脆败。王安石如此,海瑞如此,康有为也如此。
--->解释: 作者是个嘴炮傻逼。

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二十二,海瑞单车入巡抚官署。当天颁布了《督抚条约》三十五条,详细规定了应天府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详细琐碎、严格刻板与朱元璋《皇明祖训》如出一辙。

海瑞就任后的第二个举动,是兴修水利工程,解决吴淞江、白茆塘多年的水患问题。

前两把火烧得漂漂亮亮,接下来海瑞就要动手处理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与众豪强大户的期望相反,徐阶并没有抵制海瑞,而是主动退出了全部地产的十分之一,一万两千两百亩。

徐氏对这些政治暗语当然一读就懂。得了高拱指示,他立刻利用自己的故旧,找御史奏了海瑞一本。高拱在奏本上批准同意。海瑞被取消巡抚衔,调任南京总督粮储。

在这封海瑞平生中第二有名的信中,海瑞第一次向皇帝陈述了他的政治理想:
臣尚欲以身为障,回既倒之狂澜;以身为标,开复古之门路。

万历十三年(1585年)正月初十,亲政的万历皇帝下旨,起佥都御史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三月,又升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升右侍郎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梁云龙

御史陈海楼

御史房寰

明人张萱《疑耀·司马文正海忠介》

佥都御史王用汲

吏部左侍郎沈鲤

在海瑞的家乡琼州府城小北阂外建专祠,与宋苏文忠公、明丘文庄公,称三公祠。
--->解释: 苏轼,丘濬 。

在海瑞的家乡琼州府城小北阂外建专祠,与宋苏文忠公、明丘文庄公,称三公祠。

《吴郡名贤图传赞》

海瑞前后娶妻多次。他对妻子和女儿感情冷淡,令人难以忍受。海瑞早年娶妻许氏,生了两个女儿,被海瑞休了。第二个妻子潘氏进门不到一个月,又被赶出家门。第三个妻子亦盛年之时在情况暧昧下暴死,而此前,他的一个妾自杀身亡。海瑞的妾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作为道学家,海瑞对女人不会过于挑剔,因此,其“九娶”的原因,自然是出于孝顺,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生一个儿子。可惜到死,这个目的也没有达到(第三位夫人和一个小妾先后生过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

---> 一个开得过分的玩笑:魏忠贤

黑格尔称中国为灾荒之国,亚当·斯密则认为中国下层阶级的生活状况,比欧洲的乞丐还要悲惨。

不过,和大多数出身肃宁的太监比起来,魏忠贤的例子仍是特殊的。一般人是在幼年时由家人做主净身,而他是在已经娶妻生女的二十二岁盛年,毅然自阉。

魏四

“无名白”

这些人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在京城各寺院附设的浴池里专门为太监们擦澡,地位仅强于乞丐,收入十分可怜,糊口而已。这个工作只能容纳几千人。剩下的大多数“无名白”只有参加死乞强夺的丐阉团伙,“其稍弱者则群聚乞钱,其强者辄勒马衔索犒”。

专管招收太监的吴公公

哥哥魏钊

用家里把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的钱,万历十七年(1589年)腊月十四,魏四终于赶上了那一年最后一次挑选。

“旋匠”

“李进忠”

在宫中飞黄腾达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识文断字,二是富于心机,三是有强烈的野心。

正统年间声名显赫的大太监王振

正德年间著名的大太监刘瑾

由于能力平庸不思进取,在宫中混了十几年之后,他才脱离了底层太监行列,做了东宫一个才人的伙食管理员,一年能有个百十两银子的“外落”。而一直到五十三岁,进宫整整三十年,头发开始花白了,他还是停留在这个伙食管理员的职务上,因为一年那点“外落”而过得有滋有味,心满意足,如果能以此终老一生,他不会有任何意见。

王才人

才人一高兴,就让他恢复了本姓,改名叫魏进忠。

皇孙最热爱、最依恋的,是自己的奶妈客氏。

魏朝

魏进忠的第一个举动,是改了自己的名字。他给自己改名叫“魏忠贤”,表字“完吾”。

今人苗棣的《魏忠贤专权研究》

董节

礼部官员李恒茂

曹尔桢

有明一代皇帝,因为太祖朱元璋血液中的卑劣因子,成才的太少。
--->解释: 作者傻比,

新科状元文震孟

周宗建

给事中刘化弘、陈良训,御史方大任、黄尊素

东林党人的代表、左副都御史杨涟

内阁大学士魏广微

巡按御史崔呈秀

内阁首席大学士,身份相当于丞相的顾秉谦

曾以兵部侍郎衔总督川贵的张我续

史载所谓“十孩儿”、“四十孙”,大部分都是两榜进士。

杨涟、左光斗、高攀龙

主管官员薛贞

延绥巡抚朱童蒙

朱姓中书舍人

魏氏之侄魏良卿

同时,在魏家亲戚中,一人封伯后又封公,一人荫为正一品大员,一人从一品,四人正二品,三品以下不计其数。

为了拯救自己,魏忠贤采取了两种策略:一种是继续加大剂量,服用恭维;一种是全力镇压反对者,草木皆兵。

有一个故事广为人知:朋友四人在密室饮酒,其中一人喝多了,大骂魏忠贤。另外三个人不敢附和,仅瞠目而已。这时,东厂的特务突然破门而入,当即把四人抓到魏忠贤处。骂人者被活活剥皮,其他三人因为没有附和而得到了奖赏。
--->解释: 绣春刀殷澄。

道路以目”

苏州官员朱祖文

《北行日谱》

大学士冯铨

---> 在劫难逃:张献忠

剁手是张献忠部惯行之事。其作用有三:一是作为对负隅顽抗之人的惩罚;二是防止这些人以后再持兵器,与起义军为敌,这就是他们必剁右手的原因;三是让这些人作为活教材,让未征服地区知道抗拒义军的后果,以散布恐怖,达到震慑的目的。

破城之后张献忠部的作为,史书上只有简单扼要的寥寥几笔:“重庆城陷,(明宗室瑞)王被执,夫人、世子,阖门自尽。”“大杀”,“自瑞王以下,死者万人”,“贼断军士臂三万七千人”。
--->解释: 重庆之战。

破城之后张献忠部的作为,史书上只有简单扼要的寥寥几笔:“重庆城陷,(明宗室瑞)王被执,夫人、世子,阖门自尽。”“大杀”,“自瑞王以下,死者万人”,“贼断军士臂三万七千人”。

余瑞紫

灾难到来之时,与西方人妇女、孩子优先相反,在生活中牺牲惯了的中国女人会一如既往地将活的机会让给男人,而中国男人则当仁不让,清人王秀楚撰《扬州十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解释: 哟,还打拳呢。作者真是精神白左➕女权舔狗。

清人王秀楚撰《扬州十日记》

即使是以军纪严明著称的李自成部,在向北京进发的途中,也同样发布命令:义军兵临城下,不许抵抗。起义军放第一声炮,城中掌印官要出城迎降;放第二声炮,城中绅士要出城投降;放第三声炮,全城百姓要跪在街边,迎接起义军入城。如果略有抵抗,则破城之后,必大举屠杀,“寸草不留”。

官员吴应箕

山东诸城县举人陈其猷

福建上杭县民罗日光

东晋孙恩起义

“放亮儿”

他们的兵锋首先指向的当然是官吏。陈胜初起兵之时,“诸郡县苦秦吏暴,争杀其长吏,将以应胜”。孙恩起兵,所至之处,把各县县令做成肉酱,让他们的老婆孩子们吃,不肯吃则被“肢解”。隋末农民起义军是“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唐末黄巢陷京师,“其徒各出大掠,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南宋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军也是“焚官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北宋方腊起义,“陷数州,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而张献忠李自成每破一城池,也是必先斩皇室宗亲及地方官吏。

除了这些“革命的”或者至少也是迫不得已的、必要的暴力行为,有些农民军似乎还纯粹为了暴力而暴力,“残酷”有时甚至成了一种娱乐。翻开清人彭孙贻专门记载明末农民起义的《平寇志》,这种血腥文字比比皆是。

邢氏

抓来几千名妇女,命令她们脱光衣服,向城上叫骂,激城内守兵出战。谁不大声骂,就把谁碎尸。这是农民军惯用的攻城手段。

小俣行男著《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

张献忠投身起义以前的确切经历,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我们仅仅打捞上了四个汉字:“捕快”和“边兵”。

王学泰

军官陈洪范

李自成号称“八队闯将”,张献忠号称“西营八大王”。

和张献忠一样,张军的主要成分是“叛卒、逃卒、驿卒、饥民、响马、难民”,从职业军人转变而来的人尤多。

1964年12月20日《中央工作座谈会纪要》

罗中立油画《父亲》

明朝曾任过兵部尚书的张凤翼

罗汝才

毛泽东对“流寇思想”有过准确的分析。他说:
“这种思想表现在:一、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并由此去扩大政治影响,而只想用流动游击的方法,去扩大政治影响。二、扩大红军,不走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而要走‘招兵买马’‘招降纳叛’的路线。三、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做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

《张献忠陷庐州纪》

《巴东县志》载:“十七年(1644年)二月,张献忠尽驱荆州民入蜀,男女扶携,鱼贯而进,越数月始毕。”

《巫山县志》

底层文化中的第一个缺失,就是人道精神的缺失。

底层文化中的另一个严重缺失是缺乏对妇女的尊重,张献忠部在这方面表现一样鲜明。
--->解释: 老小子装得有模有样,没想到还是个拳师。

底层文化中的另一个严重缺失是缺乏对妇女的尊重,张献忠部在这方面表现一样鲜明。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民国时期的土匪》

大将刘宗敏

在攻打滁州战役中,因久攻不下,张献忠听信了一个阴阳先生的话,到周围乡村掠来妇女数百人,“尽断其头”,倒埋在城下,露出阴部对着城上,想以此来压住城上的大炮。这个办法当然不好用,那次战役,张军一败涂地。

《中国土匪》

《说唐》中贾润甫

“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美]查尔斯·威尔伯)

秀才傅迪吉

年谱《五马先生纪年》

清人沈荀蔚《蜀难叙略》

伪‘都司’姓吴者、伪吏目姓田者

官方史书说:“阴贼多智。”据曾与张朝夕相处的法传教士古洛东(Gourdon)《圣教入川记》记载,张为人“智识宏深,决断过人”,令两位传教士“亦暗暗称奇”。

马科

张献忠果然改弦易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强调军纪。

《大西骁骑营都督府刘禁约碑》

张献忠所做的第二件事是开科取士。

《宝丰县志》

举人汪兆龄

状元张大受

《五马先生纪年》作者傅迪吉

这也就是为什么数千年间千百次农民起义里,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最终从社会最底层直接走上了皇位。其他百分之九十九出身社会底层的英雄豪杰,结局不过四种:一是大事未成之时默默无闻地死于枪林之中,这是绝大多数起义首领的结局。比如明末起义那百数十名外号各异的首领。二是虽一时据地称王,掀翻了旧王朝,而战斗成果最终被贵族们夺去。比如王莽末期,赤眉绿林首义,豪杰纷起,结果却是把宗室刘秀送上了皇位;而隋末瓦岗寨程咬金们虽一时做了皇帝,最终还是被谙于统治术的前贵族唐王李氏收服。三是距一统天下只几步之遥,却终因素质太差,抵御不住金钱美女的诱惑,意志崩溃,沉湎于酒色,最终亡国。比如洪秀全,也可以算上李自成。四是只会攻城略地,四处流动,一旦坐了天下,反倒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比如黄巢。

张献忠也遇到了黄巢的问题:缺乏策略。

张献忠当然明白他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可是他所能想到的办法,偏偏只是历朝专制统治者用过的无数统治术中最恶劣的三个办法:一个是警察管制,一个暴力镇压,一个是特务统治。

“虽至亲遇于道,不敢相问慰,遥望即各低头去”(﹝清﹞欧阳直撰《蜀警录》)

张献忠听了汇报之后,掀髯大笑,说:“这是说我(张)家长,李自成家短。没事,是良民,放了吧!”

张献忠面临的第二个严重问题是吃饭问题。

“打粮”

当时人士傅迪吉和李蕃

农民起义带给中国的,无非以下功用:
一是消灭人口,减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压力,为新一轮人口增长提供空间。

每次大规模反抗之后,巨大的牺牲多少换来了一些发展自己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有利条件,但由于他们根本没有西欧农民那种“地方性的团结和抵抗的手段”,付出重大牺牲换来的成果,一般总是在几十年之内即丧失殆尽,生活又回到原来的起点。
--->解释: 舔狗不得好死。

二是文明的毁灭和劣化。

贵族文化在大动荡中一次次受到毁灭性打击,随着刘邦、朱温、朱元璋之类的底层人物一次次由社会最底层上升至社会最高层,以实用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底层文化不断扩散,并逐渐以“厚黑学”为面貌,深深侵入中国文化的肌体,使中国政治越来越趋流氓化。
--->解释: 这个作者屁本事没有,放屁一绝。

贵族文化在大动荡中一次次受到毁灭性打击,随着刘邦、朱温、朱元璋之类的底层人物一次次由社会最底层上升至社会最高层,以实用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底层文化不断扩散,并逐渐以“厚黑学”为面貌,深深侵入中国文化的肌体,使中国政治越来越趋流氓化。

三是专制思维越来越强化,促进专制统治更加周密严谨,制度监狱更加牢不可破。

朱元璋的用人行政,带有明显的目光短浅、实用主义、愚昧落后的农民特征。那些为历朝历史研究者所乐道的“均田”“均富”等平均主义要求,和摧富益贫的口号,追其源头,这些思想观念最初却是由儒家的创始人首先提出来的,而不是由造反的农民发明的。所有的农民起义口号,都没有超出封建宗法制度的范畴。
--->解释: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中国历史上数千百次惨烈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带来基本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没有为中国历史冲破循环状态提供任何可能。农民起义的目的,不在于摧垮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进行调整和维护那样的制度。它是一次大修,是一次保养,是一次升级,而不是一次革命和创新。农民起义只是专制主义释放矛盾的一种调节机制。农民起义如同越狱,而每一次越狱之后新建起来的牢狱,就设计得更为科学合理,抗爆性更强。农民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比以前更严密的控制,是更坚固的监狱,是更好的驯化,是国民性格上的进一步退化。从汉到清,这一规律至为明显。
--->解释: 除了会假装批判,这坏逼还会啥?

中国历史上数千百次惨烈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带来基本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没有为中国历史冲破循环状态提供任何可能。农民起义的目的,不在于摧垮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进行调整和维护那样的制度。它是一次大修,是一次保养,是一次升级,而不是一次革命和创新。农民起义只是专制主义释放矛盾的一种调节机制。农民起义如同越狱,而每一次越狱之后新建起来的牢狱,就设计得更为科学合理,抗爆性更强。农民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比以前更严密的控制,是更坚固的监狱,是更好的驯化,是国民性格上的进一步退化。从汉到清,这一规律至为明显。

张献忠的第三个问题是军事优势的丧失。

明户部主事张缙彦说:“贼之得势在流,而贼之失势在止。”

刘文秀

曾英

清人彭遵泗著《蜀碧》

原举人邹简臣

渠县进士李含乙,永川刁、古二族,顺庆谯、冯二姓,潼川杨先志、林时泰,詹州陈铁脚,岳池刘武举

川西原明朝军官朱化龙

黎州土司十六岁的马京

意大利的利类思(原名Ludovicus Buglio)和葡萄牙的安文思(原名Gabriel Magallaens)

《圣教入川记》

礼部尚书吴继善

部下大将孙可望

传教士慈悲为怀,不忍看到这么多无辜人死在张的刀下,曾冒死对张苦苦哀求。张献忠却说:“吾杀若辈,实救若辈于世上诸苦,虽杀之,而实爱之也。”
这句听起来颇有点玄奥的话,揭示了张献忠的灰色甚至是黑色的人生观。这一人生观在他那著名的“七杀碑”也得到印证:
天付万物以与人,人无一物以对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碑文翻译成白话就是:“天生万物给人,人的所作所为却对不起上天,所以被杀也是活该,成了鬼,也别怨我。”

熊文灿

德国学者弗洛姆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宜宾诸生鱼嘉鹏、诸生李师武、义勇彭明扬

范瑜

庠生刘玉发

雅州朱俸尹、郑延爵,绵竹胡国柱,邛州叶大宾,南充樊明善、王景启,顺庆邹简臣、赵司铉,夹江黎应大,宜宾张文灿,江安罗文灿

参加过这次“考试”的一个年幼的考生即欧阳直,后来他写了《蜀警录》,记载他在那场大乱中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遭遇。

如此“考”了三天,除了十几名年龄幼小的、张献忠看着喜欢想留为己用的孩子之外,剩下的一万七千人,全消灭了。本来欧阳直也在被屠杀的行列里,张献忠看到他年幼,留作书记。直到张献忠在凤凰山牺牲,欧阳直才乘机逃出,其记载应是可信的。

其次消灭的是“僧道、医卜、阴阳诸流,及百工技艺人”,这些人是流民中的精英人物。

丞相汪兆龄摸透了张献忠的心思,他说:“蜀民剽悍,臣先言之,今则然矣……而蜀人德不知怀,威不知畏,屡抚屡叛,是蜀人负皇上,非皇上负蜀人也……以臣愚意,莫若先将在城人民,尽行屠戮……此制剽悍安反侧之善策也。”

[法]古洛东《圣教入川记》

中国农民存在于世上的全部任务是做提供剩余产品的“顺民”。

郢书燕说

倘有漏网者,或于别处发觉,罪其领兵官。”

官员洪都督

作为一项军事命令,当然要有验功标准。那就是手掌。欧阳直办理文案时,曾经见到以用手掌记功的记载。

人口消灭净尽,自然粮食就越来越难找。数十万军队,没吃没喝,如何行军?张献忠想到了屠杀自己的部下。

密议结果,在义军中要“收治”的有三种人:“其一系四川人,有在四川入伍者,有系四川人而在他省入伍者。其二系他省人而在他省入伍者,有系他省人而在四川入伍者。其三系明朝官兵投降过来者,有系阵前俘获者,又有系各地方上的土匪入伙的,俱当尽诛。”

结果在军中共杀“男妇二十万有奇”,占全军半数,张献忠在自己军中制造的屠杀恐怖,使得幸存者恐为张献忠所屠,大批逃奔“摇黄十三家”起义军。

张献忠还认为,随营妇女是自己行军作战的累赘,在杀过自己士兵以后,把屠刀探向军中妇女。

开国时的一千多文官,此时被杀剩二十五名,忠心耿耿地跟在身边。士兵人数亦已只剩三分之一。

《张献忠屠蜀考辨》
--->解释: 老贼作者

《张献忠屠蜀考辨》

杨展

第一重灾难是饥荒。

清人费密撰《荒书》

抚军马公

乡绅范文英

清总兵马化豹

合阳土豪李调燮

第二重灾难是“摇黄”起义军。

第三重灾难是官兵。

明军大将刘泽清

明内阁大学士文震孟

明郧阳兵备道、按察使高斗枢

左(良玉)

第四重灾难则是瘟疫。

第五重灾难是虎灾。

四川巡抚张春

对于蜀乱,清人刘景伯撰《蜀龟鉴》做了个粗略的总结,谓:
痛乎,明季屠川之惨也。四川南部死于张献忠部者十分之三四,死于瘟疫、虎灾者十分之二三,而所遗之民百不存一矣。川北死于献者十三四,死于摇黄者十四五,死于瘟虎者十一二,而遗民千不存一矣。川东死于献者十二三,死于摇黄者十四五,死于瘟虎者十二三,而遗民万不遗一矣。川西死于献者十七八,死于瘟虎者十二三,而遗民十万不存一矣。

四川巡抚张德地

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马湖(今四川屏山)知府何源浚

《四川通志》卷七十一

张献忠在四川时,有一次领兵路过梓潼县文昌庙,因听说文昌君也姓张,遂认此神为祖,并且放过文昌庙附近的百姓不杀。他死后不久,这些没有被杀的百姓感谢张献忠的不杀之恩,在文昌庙中自发地为张献忠塑了像,“绿袍金脸,狞恶狠状”,当作神灵崇拜起来。

甚至直到20世纪60年代,我们这片土地上还曾经发生过如湖南道县的集体灭绝和吃人事件。

---> 无处收留:吴三桂

松锦之战

明朝辽东经略洪承畴

吴三桂的三位舅舅,赫赫有名的祖氏三大将

祖逖

舅舅祖大寿

这个传奇性的遭遇,给吴三桂带来的是一生受用不尽的声誉资本。

事实上,儒教的伦理规范有着天生的缺陷。它基于人性本善的虚妄假设,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压抑心中活泼的自然欲望,通过极大的自我克制,服从于僵硬的道德教条。它没有为人的自然本性中软弱的丑恶的一面留下弹性空间,不承认人的平庸和趋利避害的本能,缺乏对人的基本物质需要的尊重与关怀。它只有最高标准而没有最低标准。它也许能激起社会动荡时期的某种道德狂热,却不适宜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调节器。

内阁首辅万安

﹝清﹞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十三

在三纲五常的覆盖之下,整个社会成了一盘散沙。由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人格标准,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关系表象之下是人们之间的深刻不信任。人们因为对自己不抱信心,所以对他人也失去了信心。皇帝信不过大臣,上司信不过下属,朝中大臣信不过外面征伐的武将。一遇大事,廷议经常是经月不决,大家都怕承担责任,都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来敷衍。

袁崇焕

起义军首领高迎祥

他兼具粗豪与文雅的气质,使名动京师的大诗人吴梅村十分倾倒,为他留下了“白皙通侯最少年”一句。

董其昌

高起潜

大学士方一藻

方光琛

谢四新

《后汉书·皇后纪》

《正气歌》

《清史稿·祖大寿传》共四千余字,其中关于祖大寿降清之后六年之内的事迹记载仅寥寥三十二字:
明年,世祖定鼎京师,大寿从入关。子泽溥在明官左都督,至是亦降。十三年(1656年),大寿卒。

元朝末年的礼部尚书危素

历史上那座有名的宁远城,现在叫作兴城。

前面的那座牌坊上的几个字是“忠贞胆智”,后面更为高大的那座上的四个大字是“登坛骏烈”。

祖大寿和祖大乐

内阁首辅、大学士陈寅

三月初,崇祯帝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

陈圆圆

原来,大顺军入城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赃助饷,剥夺高官显宦们的家财来解决财政困难。吴襄虽有招子降顺之功,也不能例外。昔日巨富的吴府,现在已被搜刮得空空荡荡。

“权将军”刘宗敏

白广恩

申包胥

李自成这次亲征,不光带了六万大军,而且还带来了吴三桂的父亲。

心理学家说,外表的变化对一个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满洲人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所到之处,坚决要求被征服者剃发改服,即使逼得这些人再度反抗也在所不惜。而许多本来已经投降的汉人,仅仅为保住自己的发式,却再一次选择了死亡。因为双方都明白,这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这实际上是为精神举行的葬礼。这种改变,意味着彻底放弃了人格独立,彻底放弃了价值体系,把自己变成异类。

清人彭孙贻在《平寇志》

法国传教士白晋在他所著的《康熙帝传》中说:“事实上,鞑靼人(满人)在征服帝国过程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是汉人互相残杀,加上汉人中最勇敢的人,反而为了满洲人去反对他们本民族而战。”

四月二十三,山海关大战后的第二天,吴襄在永平范家店被斩首。四月二十六,吴家满门三十余口在北京二条胡同被杀光。

击溃了李自成,他马不停蹄,迎击降清复叛的姜瓖,鏖战榆林叛将刘登楼,败明宗室朱森釜于阶州,败农民军将领王永强于同官,平定陕西,攻取四川,收复云贵……他的马蹄从关外一直践踏到云南,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没有他的浴血奋战,大清绝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夺取江山。

……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缅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笑谁欢,只益增悲矣!既失世守之山河,苟全微命于蛮夷,亦自幸矣!如将军不避艰险,请命前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旅之身,何视天下之不广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之一人乎?抑或封王锡爵之后,犹欲歼仆以邀功乎?但思高皇帝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取我室,又欲取我子,读《鸱枭》之章,能不恻然于心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于将军?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奕祀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乎?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与将军,唯将军是命。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血食,不负先帝之大德也。唯冀裁之!

扑通一声,吴三桂自己也没想到,恍惚之中,他已经跪在这个年轻人的面前。

巡抚袁懋功

继任巡抚李天浴

毛文龙

将军李强

宁都曾应遴

满洲人对吴三桂失去信任,应该是从吴三桂亲身入缅擒杀永历的那一时刻起的。

智囊方光琛

这正是他这个精明的投机者和真正的历史伟人之间的差别,也是注定他不能成大器的证明。他这样的人,在历史脉络的缝隙间可以游刃有余,却缺乏引导历史、创造历史的眼光和识度。武力有时可以决定一切,却不是无懈可击的论据。当他的努力和更多的人的利益针锋相对时,他的英勇、精明、识略都成了礁石上苍白的泡沫。

他对吴三桂做出了回答:将吴三桂留质在京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处死,其余在京子孙免死,入宫为奴。

---> 血液里的海水:郑成功

荷兰土地测量师菲力普·梅

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台湾军队代司令雅科布·描难实叮(JacobusValentijn)

陆秀夫

浙江割据者方国珍

﹝清﹞杨英《先王实录》

郑成功的父亲,有一个名字叫“尼古拉斯·加斯巴德”,这是他的天主教教名;他本名郑芝龙,通葡萄牙语、荷兰语和日语。据说,他把一个女儿嫁给了生活在澳门的外国人,因此,郑成功有一个葡萄牙姐夫。郑成功本人则有一半日本人血统,七岁以前,在异国长大。

荷兰医生菲力普·海尔曼斯

汤锦台著《大航海时代的台湾》

“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盗”。(﹝明﹞谢杰著《虔台倭纂》)

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

混迹日本期间,郑芝龙娶了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郑成功因此成为中日混血儿。

德国史学家卫特(Albrecht Wirth)《台湾之历史》

Peter Nuyts(皮特·纳依茨)

福建巡抚邹维琏

﹝清﹞江日升著《台湾外纪》

荷兰战舰“赫克托”号、“斯·格拉弗兰”号和“威因克”号、“马利亚”号

[荷兰]揆一著《被忽视的福摩萨》

天启五年(1625年),曾经跟随荷兰船队在中国沿海参与抢劫的荷兰人威廉·庞德古写成了风行一时的《难忘的东印度旅行记》,里面记载了对中国人的观感。他说:“中国人很少听到过枪声,据说一听到枪声就吓得要命。”

《荷兰人侵占下的台湾》(甘为霖编译)

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五月初一,郑荷军队在海上和陆上同时爆发了激战。

荷军贝德尔上尉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台湾总督”揆一

吉迪翁(古以色列的英雄)

史称郑成功“果敢刚毅,传之自母”。郑成功的这位日本母亲,有胆有识,性情刚烈。在后来郑芝龙望风而降之日,田川氏拒不同行。清军攻入安平,郑家族人纷纷逃走,田川氏“手持剑不肯去”,清军入门之际,这个日本女人“毅然拔剑割肚而死”。

叔叔郑鸿逵

黄宗羲

文坛领袖钱谦益

“性喜春秋,兼爱孙吴”

吴起

陈辉、洪旭

郑军令人惊恐的战斗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海盗遗风,一是郑成功的个人风格。

三叔郑芝鹏

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长泰之战,清总督陈锦率兵作战失败,羞惭之下,痛打其奴库成栋泄愤。库成栋怀恨在心,将他刺死,割其首级投降于郑营。次日,郑成功会集文武,下令把库成栋捆起来,对他说:“你杀主求荣,是无耻之徒,本藩绝不用你这种不义的人。”虽然诸将也以库成栋投诚,有功无罪,为他求情,但郑成功仍下令斩首示众。

春秋以降,在日益严密的专制权力的不断挫辱下,中国人日益软熟圆滑,英雄气质不断从这个民族体内消散,实用主义越来越向着苟且、丑陋的方向发展。“生命尊严”和“生命质量”已经成为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一些人彻底放弃生命的优雅,选择了生存重于一切的动物化生存。另一些人虽然不想放弃道义责任,但被专制教育侵蚀得单薄僵硬的生命,不足以承担“英雄主义”的理想,“英雄主义”在他们那里已经异化成那些手无缚鸡之力、迂腐教条的书生“平时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的可笑表演。

“果敢刚毅,传之自母”这个史评之前,还有一句“权谋术数受之于父”。

黄道周、瞿式

荷兰土地测量师菲力普·梅被任命与另一位测量师赫尔曼一起,作为谈判特使去拜见郑成功。梅后来侥幸活着回到了荷兰,并且把他与郑成功谈判的过程记入了梅氏日记。

叛徒何斌

通过荷兰人绘声绘色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郑成功具有明显的胆汁质性格特征,外向、活跃、急躁。他言语直率,锋芒毕露,作风张扬,为人狂傲。

通过这些评价,我们可以确知,在中国史学家眼里,郑成功“不成熟”“急躁”“冲动”“不沉稳”。

自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至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十三年间,被他诛杀的将吏,有姓名可考者七十五员,导致许多将领忍受不了他的严刑峻法,纷纷投奔清人。后来替清军收复台湾的施琅,即是其中之一。

在为郑成功的不完美惋惜的同时,我看重的却是这一所谓性格弱点的另一面。郑成功却拥有中国人严重缺乏的可贵性格品质:少年性。

《曲礼》

《台湾外纪》

中国思想家说,孝的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无违”,就是无条件地服从父亲。
--->解释: 很多女的没啥文化,作者说啥信啥?曲解私货被一群低劣国女奉为圭垚。

“教父篇”
--->解释: 一个利己主义,一个坚忠弃孝,都是乱世选择,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没爹,这么激动。

赵武、伍员

冯妇

郑军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条很宽的壕沟,围困荷军。八个月之久的围困开始了。

据今日学者估计,郑成功对日本贸易的利润,平均每年约达一百四十一万两银;对东南亚贸易的全部利润额,平均每年在九十三万到一百二十八万两银之间。两项相加,平均每年二百三十四万至二百六十九万两银。如果按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两百元计算,则利润额为每年五亿元人民币左右,其数目十分惊人。

一等精奇尼哈番

郑成功的长子郑经留守厦门,与奶妈私通,生了一个儿子。

---> 历史比小说更好看 (原版后记)

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许纪霖和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苗棣的《魏忠贤专权研究》、刘凤云的《清代三藩研究》、吴兴明的《谋智、圣智、知智》。

中国建设银行葫芦岛分行的王毅、董庆毅和刘殿奎先生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